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

发布时间:2012-10-22 点击数: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教育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对人才要求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使命,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掌握。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发挥创造力,本质是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因此,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与改良,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教育。

创新教育理念是从创新角度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是创新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特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系统优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遵循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客观规律,统筹考虑学生在校的整个培养过程;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创新的办学理念;必须处理好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优化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人才培养影响重大,必须整合和优化,合理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平台。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综合性,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通识课程,又要体现时代性,固化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同时还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选课自由度。

更新内容。超前性和新颖性是创新的重要特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重视基础。任何学习、研究、开拓和创新,都有知识(包括思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的积累性和继承性。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以他人、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为起点,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迁移,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和坚实的后劲。

突出个性。个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科学的好奇心的发现、培养、坚持和强化,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

体现融合。“创造力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但能陶冶、升华人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活跃、开拓人的思维,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同时也是多出原创性成果和培养顶尖人才非常重要的途径。

加强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设科研性专题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实施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接纳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实验和科研实践。

三、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力度,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技术的全面创新。

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传授知识,而且传授学习的方法,不但讲授原理,而且还讲授原理产生的起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精密求解的科学作风;提倡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以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提倡小论文形式的考试,引导学生从只会顺着老师或书本的思路学习,发展为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敢于发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活动个性化发展,实现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因此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教学方式向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创设融思想、知识、趣味、审美观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作保障,同时必须营造一定的创新氛围。

组织机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包括各种组织、体制、机构等。它既包含着院(系)、所、室等实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研究和教学单位,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关系性和临时性课题组、协作组等。如成立“创新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机构;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组建“创新实践学院”等开展具体工作的实体机构。学校可在创新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借助于这些实体机构来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实施创新计划、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应根据创新教育指导方针和目标,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制订各种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方面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大学的灵魂。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要靠个体的努力与奋斗,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发现、扶持和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立体多维的“综合观”,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以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水平和艺术高超的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

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良好的教风学风、严谨的科学精神、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的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争鸣的环境,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鼓励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互通有无;鼓励文理学科交叉渗透,丰富学习过程,充分挖掘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和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站点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